美国芝加哥交易所集团(CME Group Inc)
CME集团是由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于2007年通过合并而组建的交易所。CME集团于2008年收购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成为世界上期货与期权交易规模最大且最多元化的金融交易所。2006年,CME和CBOT的总成交量超过22亿份合约,总成交额超过100万亿美元,其中四分之三的交易通过电子交易完成。
CME致力于满足全球客户的风险管理需求,提供所有交易所中最为广泛的基准产品,并覆盖了所有主要的资产类别。具体而言,CME集团提供基于利率.股票指数.外汇.商品.能源和诸如天气.房地产的另类投资产品的期货与期权。CME集团的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市场挂牌交易,代码为"CME"。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 - Chicago Board of Trade)是当前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农产品交易所,是CME集
团的重要组成部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除了提供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产品期货交易外,还为中、长期美国政府债券、股票指数、市政债券指数、黄金和白银等商品
提供期货交易市场,并提供农产品、金融及金属的期权交易。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玉米、大豆、小麦等品种的期货价格,不仅成为美国农业生产、加工的重要参考价
格,而且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权威价格。
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
NYMEX是纽约商业交易所(New York Mercantile Exchange,Inc.)的简称,它和COMEX(New York Commodity Exchange,Inc.)于1994年合并,并于2008年并入CME集团。品种方面,NYMEX侧重原油、汽油、燃油、天然气、电力、煤、丙烷、铂金及钯金交易,COMEX侧重金、银、铜等品种的交易,其中COMEX的黄金期货交易量全球最大,其黄金交易往往可以主导全球金价的走向。
伦敦金属交易所(LME)
伦敦金属交易所(London Metal Exchange)是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属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的价格和库存对世界范围的有色金属生产和销售有着重要的影响。从本世纪初起,伦敦金属交易所金属成交价格作为世界金属贸易的基准价格被广泛认可,世界上全部铜产量的70%是按照伦敦金属交易所公布的正式牌价为基准进行贸易的。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采取的是做市商制度,有着独特的交易和结算制度,其铜、铝、铅、锌、镍、锡的三月连续合约交投活跃,并都有LME-Select电子盘交易。
伦敦金属交易所LME
伦敦金属交易所(London Metal Exchange)是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属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的价格和库存对世界范围的有色金属生产和销售有着重要的影响。伦敦金属交易所成立于1877年,由金属交易商人发起并建立了规范化的交易方式。在19世纪中期,英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锡和铜的生产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需求不断增长,英国又迫切地需要从国外的矿山大量进口工业原料。从本世纪初起,伦敦金属交易所开始公开发布其成交价格并被广泛作为世界金属贸易的基准价格。世界上全部铜生产量的70%是按照伦敦金属交易所公布的正式牌价为基准进行贸易的。
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采取的是做市商制度,有着独特的交易和结算制度,其铜、铝、铅、锌、镍、锡的三月连续合约交投活跃,并都有LME-Select电子盘交易。
东京工业品交易所(TOCOM)
东京工业品交易所(The Tokyo Commodity Exchange,TOCOM) ,又称东京商品交易所于1984年11月1日在东京建立。其前身为成立于1951年的东京纺织品交易所、成立于1952年的东京橡胶交易所和成立于1982年的东京黄金交易所,上述三家交易所于1984年11月1日合并后改为现名。TOCOM是世界上最大的铂金和橡胶交易所、日本唯一的一家综合商品交易所。
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SIMEX)
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Singapor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Exchange Ltd.,SIMEX)成立于1984年,是亚洲第一家金融期货交易所。SIMEX是一家国际性的交易所,SIMEX的交易品种涉及期货和期权合约、利率、货币、股指、能源和黄金等交易。
1986年,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抢在日本之前推出日经225指数期货,成为国际金融机构进行日经225股指交易的主要场所,开创了以别国股指为期货交易标的物的先例。虽然两年后日本本土也推出了同类的产品,但始终未能夺回指数期货的主导权,在紧紧追赶之后,至今交易量也只有新加坡市场的一半。之后,1997年,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又抢先推出了摩根台湾指数期货。随后台湾期货交易所也推出了同类产品,但是其2006年上半年交易量只有可怜的5022张合约,同期的新加坡市场的交易量达到了522万张合约,是台湾1000倍.
香港期货交易所(HKFE)
香港期货交易所的前身是1977年开始运营的香港商品交易所。香港商品交易所起初经营原糖和棉花交易,1979年开始大豆交易,1986年5月生指数期货合约开始交易,交易量迅速超过其它合约,占1987年总交易量的87%。香港商品交易所最初每5年进行一次检讨,1982年的检讨认为其经营并未获得成功,1984年对交易所改组和对管理条例修订后才重新挂牌,将香港“商品”交易所更名为“期货”交易所,并把生指数期货定为期货交易的头类合约。1998年生指数期货和期权合约交易量占市场总交易量的90%以上。目前在香港期货交易所上市的还有红筹股票指数、个股等金融品种的期货和期权。由于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有着发达的外汇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资本市场和黄金市场,因此,香港期货交易所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
经历过多次牛市、股灾,与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香港证券市场渐趋成熟。1999年,
当时的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公布,为香港证券及期货市场进行全面改革,以提高香港的竞争力及迎接市场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建议把香港联合交易所(联交所)与香
港期货交易所(期交所)实行股份化,并与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香港结算)合并,由单一控股公司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港交所,HKEx)拥有,当时联交所共有570家会员公司。2000年3月6日,三家机构完成合并,香港交易所(HKEx: 0388)于2000年6月27日以介绍形式在联交所上市。